①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

②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③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④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⑤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

⑦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