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高中  学科:语文  来源:互联网  作者:宋代-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4-07-04  ★★★加入收藏〗〖手机版
2024年普通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高考I卷),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宿千岁庵听泉
摘要: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佳作。诗人以千岁庵前的清泉为引,通过对泉水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自得。…

【注】①襆:包袱,亦指包扎。②衾:被子。③清圆:形容泉声清越、圆润。④兰亭帖:即《兰亭集序》行书法帖。353年(东晋永和九年)3月3日,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人生无常的感慨。法帖有摹本数种存世。⑤替:代替。⑥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兰亭集序》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白话译文】

因为我深爱着庵前的那一脉清泉,所以带着被褥来到这里借宿一晚。

突然间听到泉水声,还以为是溪水流过门前,但听久了,反而让我怀疑这屋子是不是变成了水中的船。

泉声忽而变得激昂,那声响依然雄壮,又忽而轻柔滴落,每一点都更加清脆圆润。

你看看昔日的《兰亭序》字帖,也是把激流的水声当作了天然的管弦乐。

【作品赏析】

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佳作。诗人以千岁庵前的清泉为引,通过对泉水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自得。

首联“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清泉的喜爱以及因爱而留宿的原因。诗人因为喜欢庵前的清泉,所以带着被褥前来借宿,希望能在夜晚更加亲近这自然的乐章。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也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美好的基调。

颔联“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通过听觉感受来描绘泉水声的美妙。一开始听到泉水声,诗人误以为溪水就在门前流淌;但长时间聆听后,又产生了错觉,仿佛自己身处船上,听着水波荡漾的声音。这一联通过诗人的错觉,生动地描绘了泉水声的悠扬与变化,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泉水声的多种形态。有时泉水声变得激昂,仿佛怒吼一般,但依然充满了壮伟之气;有时又变得轻柔,如同细雨般滴落,声音更加清脆圆润。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泉水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诗人引用王羲之的《兰亭序》来作结,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声的喜爱与推崇。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曾以流水之声代替管弦之音,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泉水声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刘克庄的创作中有一部分表现日常生活情趣,往往写得清新活泼,秀美怡人。本诗描写夜宿庵舍听泉的感受,诗人紧扣听觉来写,用夸饰的方式将泉声刻画得奇妙入微。“骤闻”、“久听”的不同感觉,幻化出出人意料的联想形象,而借助不同的听觉感受,又能摹画出“怒涛犹壮伟”、“细点更清圆”的泉流视象。尾联借古证今,又进一步强化了泉声的奇美异常。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福勋:《宿千岁庵听泉》“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由“骤闻”到“久听”,是时间由短到长一个渐进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声音由小到大,乍一听,泉水似溪,淙淙入耳,声音又细又轻。“溪”不是“户”;但溪声灌耳,把溪当成了将声音传入的窗户,这是暗喻,是误会。渐渐地,声音由细到粗,由轻到重,直至汹涌澎湃,让人在感觉上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是待在船上。“屋”不是“船”;“屋是船”,是误会,是错觉,突出了泉声,加强了“听泉”的通感效应。

这首诗紧紧围绕“听”字写泉。二三两联,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形象描绘泉声。泉声,不再是单纯的声响了,它富于变化,能让人产生各种错觉。猛然一听,还以为泉流是从门前经过,听得久了,又会让人以为藏身屋里,像乘船海上,四周是震耳欲聋的涛声。泉声时而是壮伟的怒声,时而又是清圆的妙音。无怪乎诗人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还特意带来被子,借房而宿。诗人热爱山水真可谓成癖了。

总的来说,《宿千岁庵听泉》是一首清新脱俗、意境优美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清泉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自得。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