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职业成长  学科:交叉学科  发布:2022-05-07  ★★★收藏章节〗〖手机版

创世纪年表

前寒武纪 4600—570(百万年)

浅海,只有简单生命

寒武纪 570—510

辽阔广大的海,最初的硬壳动物

奥陶纪 510—439

没有植物的干旱土地,接着是海洋,最早的鱼类志留纪 439—409冰雪覆盖海洋,接着是开阔的海洋,最早的陆上植物泥盆纪 409—363高山与湖泊,最早的两栖动物石炭纪 363—290海洋、沼泽,然后是冰雪,最早的爬行动物二迭纪 290—245高山与沙漠,爬行动物主宰陆地三迭纪 245—208有沙漠的干旱陆地,最早的恐龙及哺乳动物侏罗纪 208—146浅海,长林木的岛屿,最早的鸟类白垩纪 146—65森林,浅海,最后恐龙灭绝古新世 65—56.5森林,各种新的哺乳动物发展出来始新世 56.5—35.5森林,哺乳动物广泛扩展渐新世 35.5—23.5气候寒冷,哺乳动物开始像现代类型中新世 23.5—5.2山脉形成,遍布吃草的奔跑哺乳动物上新世 5.2—1.64气候寒冷,哺乳动物生命与现代相似更新世 1.64—0.01冰河时期,哺乳动物包括最早的人类全新世 0.01—0现代人类的起源不说许多人也知道,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因为按动物的分类,我们人属于动物中的灵长类,“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也在内的一类动物都被称为灵长类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严格地说这是“人类的起源”问题,要想大致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灵长类动物说起。

古生物学、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灵长类是有胎盘哺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动物,它和有胎盘类的主干——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食虫类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距今约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时已出现了原始的食虫类,后来食虫类又分化出许多分支,其中的一支就是灵长类动物。

倘若,我们把现在还生存着的灵长类按照从低等到高等排列起来,下面的一些动物可以作为代表:树鼩—→猴和眼镜猴—→阔鼻猴和狭鼻猴—→猿—→人。这个顺序正好反映了灵长类的进化过程。

下面,我们首先说一说树鼩,它是灵长类与食虫类关系密切的最好证据。

如有一种叫“东方树鼩”的动物,现在仍然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海南岛和东南亚地区的树林中。它的身体只有松鼠那么大,有一个长的吻部和一条长的尾巴,脑子比较大,眼睛也大,眼眶和颞(ni)区之间有一块骨头隔开。

前后脚上的大拇趾和其他四趾有些分开。它的这些特征介于食虫类和灵长类之间,但更接近于灵长类。此外,东方树鼩的食性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食“虫”,而且还食“果食”以至杂食。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灵长类从食虫类分化出来,正是由于食性和生活习性的改变引起的。因为树鼩在树林里寻觅各种果实,最终改变了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为灵长类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随后,约在新生代6千万年前的古新世时,原始树鼩又向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原始的狐猴和眼镜猴。那时,狐猴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我国始新世地层中也曾找到过蓝田狐猴化石。但是,现在的狐猴只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及其附近岛屿,身体较小,尾巴长,四肢长,还有能握住树枝的手脚。在古新世时,眼镜猴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我国也找到过始新世黄河猴等眼镜猴化石。但现代眼镜猴只分布在菲律宾南部以及加里曼丹等地,大小与松鼠差不多。它的一双大眼睛靠得很近,直视前方,活像戴着一副眼镜,所以叫眼镜猴。它吃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到了距今约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又从原始的狐猴发展成阔鼻猴、狭鼻猴和猿。阔鼻猴的形态很原始,由于它们的两个鼻孔之间相距很远,因此得名阔鼻猴。现在阔鼻猴只分布在中南美洲,所以又叫新大陆猴,如卷尾猴等。而狭鼻猴则是比阔鼻猴高等的灵长类,它们的两个鼻孔紧靠,孔口一般向下,因此而叫狭鼻猴。狭鼻猴的化石是很丰富的,它们的现生种类仍然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所以又叫旧大陆猴,如我们常见的猕[mí]猴、狒狒等。

猿,是比猴更进步的灵长类。它的躯体粗短,前肢比后肢长,没有尾,是一种能半直立姿态的动物。现代仍然生活着的猿类动物,有分布在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有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猩猩和长臂猿。但是,古代猿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最早的猿类化石,是在埃及渐新世(距今3千8百万年至2千6百万年)地层中发现的埃及猿。这种猿身材不大,脑量小,形态特点介于猴和猿之间。后来,由埃及猿又发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开始发现于欧洲,后来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都发现过这种化石。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古猿就是人类的祖先。然而,后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现代猿的祖先,发展成人类的古猿则在森林古猿之前。有一种拉玛古猿,才是原始人类分化出来的起点。

就目前所知,拉玛古猿是本世纪30年代由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距今约1千5百万年至1千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后来在肯尼亚和我国云南等地也发现过。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似抛物线形,嘴巴从面部突出的程度也比较校总之,拉玛古猿的形态与人类已经很接近,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就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

距今大约5百万年前,又出现了南方古猿。因为它的化石最早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所以又简称为南猿。南猿的身体结构特征表明,它们不但能够直立行走,而且已经能够使用天然工具。其中有一种名字叫“纤细种”的南方古猿,身高约一米二三,体重平均约25公斤,脑量平均不到450毫升。它们的身体和手都比较灵巧,除了使用天然工具以外,有的“能人”还制造简单的工具。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相当干燥的空旷草原地区,依靠集体力量,采集植物的嫩叶和果实,经常捕捉一些龟、蛇和小的哺乳动物,偶尔也狩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大约在3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就这样通过长期艰苦斗争,不仅在劳动中产生了简单而原始的语言,而且还学会了应用石块相击的方法制造简单石器,终于成为最早的人类。

人类的出现,使生命历史达到了最高阶段。从此,“人类出现前的生命”开始迈进人类历史的伟大时代。

生物是怎样演变的

大约在32亿年前左右,地球上诞生了细菌等原始生物,这样的低等生物怎样演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花鸟虫鱼等高等动植物呢?

科学家们通过对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遗体、遗迹——化石研究,基本上摸清了生物的演变过程。

细菌等原始生物在海洋诞生后,经过27亿年左右的漫长历史,约在5亿年前,海洋生物可以说是“大家庭”了。海底长着翠绿多姿的海带一类的植物,水里游着憨态笨形的乌贼、飘逸柔美的海星,还有苔藓虫、螺蛳、牡蛎,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但这时的陆地上仍是一片荒凉。

到三四亿年前,因为地壳的运动,有水的地方变为陆地了。这样像海带一类的藻类植物慢慢地适应了陆地生活条件。起初,它们没有叶、没有根,以后逐渐分化产生了根、茎、叶。从此,陆地上便有了绿色植物,并逐渐在陆上蔓延开来。

绿色植物的登陆,为某些鱼类的登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饵。大约在3亿5000万年前,在水里生活的总鳍鱼,由于环境的变迁,被迫爬上陆地,变成了既可在水里生长,又可以在陆上生长的两栖动物,从此,有血有肉的动物步履艰难地挺进在荒芜的陆地上。

初登陆地的两栖动物,虽然能在陆地生活,但只能在水里繁殖。至2亿多年前,产生了爬行动物,有巨大的恐龙、纤柔的蛇,还有蜥蜴等。这些动物可在陆地上生“蛋”,不必再在水里“生儿育女”了,这样,动物就在陆地上立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绿色植物的种类也愈来愈丰富。从藻类植物演变成芒箕骨一类的蕨类植物,变成苏铁、银杏一类的裸子植物。约在1亿年前出现了水稻、小麦一类的被子植物。色彩艳丽、喷香吐馨的花儿也就出现了。

至1亿4000万年前,爬行动物兴旺发达,分化出了精灵般的鸟类。天空从此也就不寂寞了。

约在300万年前,产生了灵巧聪明的人类——大自然的主宰。

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鸟语花香、鸡鸣猿啼、树翠草绿的大千生物世界。